中国食品网-医药保健。
产区行
医药保健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医药保健 > 综合 > 正文

“特殊儿童”缺失的安全感要找回来

2019-06-25 14: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把新生猴子与母猴分离,重新安排两个母亲,一个是布做成的猴子,一个是铁丝做成的猴子,一个柔软,一个刚硬,铁丝猴子的胸前挂着奶水,布猴子没有。研究发现在铁丝母猴身边的幼猴除了吃奶以外大多数时间会跑到绒布母猴那里,这就是安全感的建立。

  在“儿童福利机构管理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交流中,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吴捷引用了上述“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吴捷表示,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背后是严重的安全感的缺失。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安全感的培养,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心:杭州自闭症儿童数量上升

  郑州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燕发现,很多福利院的孩子长大后,有的甚至已经外出工作了,仍不愿离开福利院,这让他们很为难。

  谈到办特殊教育学校李燕脑海中总会想起那件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上学的需求特别迫切,我们帮他联系了福利院附近的一所小学。”李燕说,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在一楼,上卫生间、出行都有老师帮助。随着年级递增教室楼层也在增高,他就没办法继续上学了。

  李燕和同事经过多次与学校协调,最后福利院给学校修了一条无障碍通道。“我们知道这些特殊孩子对于上学的需求有多么急切,可很多时候协调学校特别困难。”面对类似的情况,李燕有些无奈。

  张燕提到,2016年杭州的在册自闭症学生人数9202人,这只是小学1~6年级的,不包括初高中的,总体数量在直线上升。

  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曾向杭州启明星儿童康复中心张燕咨询,孩子四年级了仍未交到一个朋友,课间休息总是喜欢一个人看书,作为家长是否应该鼓励孩子出去玩?

  “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交往的障碍,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张燕认为,有没有朋友是家人和外人的眼光,但是对孩子来说,看书很安全、安逸。“孩子的这种特质也是他们自身的优势,可以专注做一件事情”。

  另一个让张燕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自闭症孩子。

  孩子很喜欢水,学校门口有喷水池,他每天早上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脱光冲到喷水池前。小孩的爸爸为了看护儿子辞掉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组建了前后有10人左右的孩子成为这个男孩的公益小天使。半年后,爸爸成功撤离了学校。

  在帮助特殊儿童的路上,张燕和同事们一直在努力说服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特殊孩子的人,“如果你带着关爱的心靠近他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吴捷分析,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及自卑心理,他们会认为在社会上难以独立平等的生活。所以儿童福利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避免由于缺陷或障碍淹没、阻碍了特殊儿童其他方面才能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

吴捷谈到,解决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好特教工作,满足孩子们最基本的需求。

“无论是脑瘫、失常、智障等各种问题的孩子都有需求,除了要吃饱,最直接的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吴捷强调,要用新的角度看孩子的特点,老师从新的视角下手与孩子沟通。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升旗,或许可以把批评换成希望他做得更好。“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了,他会有所改变”。

在杂志《柳叶刀》上,吴捷曾看到这样一个研究,孩子在童年被抛弃、被虐待,他的大脑结构会发生变化。吴捷举例,类似孩子杀害亲戚、杭州保姆放火事件,大家都往往会忽略心理分析,更多的是从法律方面找线索。

“一定要分析哪些因素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找到根源。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一个保持身心都健康的平衡状态。一般生理有残疾的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源于难以改变的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感。”吴捷总结说。

探索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应对:因材施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曾凡林提出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待特殊儿童——因材施教。

他解释,优势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提示每个孩子的优势不同,因此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每个儿童都是具有特殊优势和智能的个体,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关注和帮助的时候,要针对不同个体的优势性格和智力特点调整目标,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从社交能力、行动能力、自知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为了能够让自闭症孩子提前适应环境,降低环境障碍,张燕所在的单位开始探索转衔服务项目。即由之前在康复中心、幼儿园或者家里转衔至学前准备班的提前适应,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普通小学的一个转变。

通过开设先修班,更多更深地给孩子一些小学生能力的输出和培养;利用暑假两个月教会他们应有的一些技能。张燕觉得,转衔这么一小步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做得更好,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她相信未来融合会做得越来越好。

李燕所在的郑州儿童福利院,针对特教也在做新型尝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针对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比较严重的孩子,设置了生活自理、生活康复、简单认知为主的相关课程。”李燕介绍,除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主要在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我们一直注重教育生活化寓教于乐,不仅开设了数学、自然常识、体育、美工、舞蹈、多感官训练的课程,还开有家政操作室、陶艺制作间、缝纫编制间,开心农场,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相关实践探索。”李燕说,大一点的孩子、有劳动能力的,还会在老师帮助下去洗车,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郑州儿童福利院,还设置了模拟中西餐厅、银行、邮局,让平时特别难以外出的孩子去体验。李燕发现,这种半工半读的形式和实操锻炼,能够让中、重度自闭症儿童真正享受成长及劳动的快乐,提高生命质量,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生活。

“之前就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刚到福利院时总是坐在小黑屋里,或者把被子蒙在头上不敢见人,现在已经特别阳光,也开始回归家庭了。”看到孩子们的情况一点点好转,李燕觉得很欣慰。

天津武清区和平之君儿童福利院院长陈美文,则希望人们能多了解和关注唐氏儿童。

她所在的儿童福利院,有针对性地在职业技能、融合教育等五个方面作了改进,就是为了让更多唐氏综合征儿童实现他们的价值。

“唐氏儿童不是智力障碍,一个唐氏儿童能够把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课本完整的读下来。他们只是需要老师把一个个小概念排列起来,要简单化,信息量不要太大。”在一些交流中,陈美文总是再三强调,“相对普通人,他们只是对口头信息的处理比较慢,但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他们会带来不一样惊喜。”

大政策扶持开启儿童福利机构转型的春天

吴捷注意到,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有6~14岁学龄残疾儿童 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这些特殊儿童中,20.93%的视力残疾儿童、15.95%的听力残疾儿童、23.08%的言语残疾儿童,还有很多多重残疾儿童,一般的学校教育不能接受他们。“不是社会不关注这部分孩子,而是没有条件”。

吴捷同时也注意到,早在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儿童福利服务范围和福利体系建设的目标,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吴捷还注意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指出要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政策的不断完善,让吴捷感觉到特殊儿童福利发展的更大希望,不少地方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感恩于大政策的扶持,会共同坚持一种不放弃的精神,把儿童福利院做得更好。

李燕说:“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教育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教育不设门槛,把特殊教育底线兜住兜牢,是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及也是全社会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的设立,让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儿童福利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感到兴奋。

“儿童福利司一个主要职责就是拟订儿童福利、孤弃儿童保障、儿童收养、儿童救助保护政策、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困境儿童保障制度,指导儿童福利、收养登记、救助保护机构管理工作。”刘继同说,“这是个好消息,说明中国的普惠性儿童福利时代真的来临了。”(见习记者 王璐璐 记者 杜沂蒙)

分享到:

上一篇:海洋球池卫生堪忧 夏季游玩要当心
下一篇:精神药物兑酒成青少年吸毒主要方式